217社區結親互助的3個家庭和3名大學生。
近年來,銀川市西夏區居民與高校學子親如一家,不少學子在異鄉獲得了一份來自家庭的溫暖。為組織更多家庭與大學生“鏈接”,今年6月6日,西夏區啟動結親互助活動,50個家庭與50名大學生結對認親,現場簽訂《結親互助愛心聯系卡》。結對雙方通過每周互通1次電話、每月共吃1頓飯、每半年共度1次“我們的節日”、每年互助解決1個問題或做1件實事、每年民族團結進步月期間組織1次集體聯誼活動,帶動轄區群眾互幫互助、互關互愛。
“各族居民和大學生們在相互幫助中感受到了民族團結的力量,在相互尊重中體會到了民族和諧,結親互助已成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臺。”11月6日,西夏區委統戰部相關負責人表示,截至目前,西夏區結親互助對象已拓展到66個家庭、74名大學生。
黃茂玲(左)和丁偉紅(中)。
因為有這個家,我心里踏實多了
“小黃,今天給你包了羊肉韭菜餡餃子,來嘗嘗吧。”10月底的一天下午,西夏區西花園路街道惠民社區65歲回族居民丁偉紅提前搟好餃子皮、拌好餃子餡,邀請結親互助對象黃茂玲來家里吃飯,黃茂玲欣然答應。
黃茂玲是寧夏大學勤學書院大二學生,今年19歲。西夏區6月開展結親互助活動前夕,寧夏大學對學生進行了意向調查。“我愿意了解不同地方的文化、感受不同的風俗習慣,加上我們這些外地學生在異地上學,很想家,我就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報名了。”黃茂玲說。與丁偉紅簽訂《結親互助愛心聯系卡》后,兩人互加微信,丁偉紅當即邀請黃茂玲到家里吃飯,那是黃茂玲第一次吃到丁奶奶包的餃子,從此念念不忘。“丁奶奶做面食真有一手,餃子、拉條子都很好吃。我來自重慶,是漢族,很多寧夏美食在丁奶奶家都嘗到了。”黃茂玲說。
黃茂玲在丁偉紅家一起包餃子。
“社區工作人員給我打電話,問我有一個結親互助活動愿意參加嗎,我想也沒想就答應了。”丁偉紅說,“我覺得這個活動特別好,我的愿望就是給結對孩子做一頓可口的飯。”
結對以來,丁偉紅和黃茂玲經常見面、談心,互相分享生活中的趣事。“我和丁奶奶都是健談的人,能聊到一起,給我帶來了快樂。丁奶奶給我講了很多她做社區志愿者時遇到的事,讓我學習到一些生活經驗,啟迪我多做好事。”黃茂玲說。“小黃是個能闖的孩子,學習成績好,暑假回家還去支教,學生都特別喜歡她,將來一定能成才。”提起黃茂玲,丁偉紅滿是欣賞和驕傲。
今年端午節,這對年齡跨越近半個世紀的結親互助對象剛認識幾天,驚喜地發現彼此的農歷生日竟是同一天。“好多人還說我們長得像,真是太巧了。”兩人開懷大笑。“本來我在寧夏沒有親戚,現在感覺自己心里踏實了,在這里扎根,成了半個寧夏人。”黃茂玲說道。
那天,黃茂玲熟門熟路地來到丁偉紅家中,和丁偉紅的老伴打了招呼,抱起家里的小貓“黑黑”順毛,黑黑發出舒服的“呼嚕”聲。“丁奶奶是熱愛生活的人,家里收拾得干凈整齊,值得我學習。”黃茂玲邊說邊放下“黑黑”,洗手準備和丁偉紅一起包餃子。狹窄的廚房里,兩人有說有笑,“黑黑”臥在高處看著她們。
薛保順(右一)邀請旦增卓瑪(右二)、侯小丫(中)到家中吃飯。
我也想成為薛爺爺這樣的黨員
去年秋天,文昌路街道翟靖巷社區漢族居民薛保順在社區邀請下,與北方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藏族學生旦增卓瑪結親互助。一年來,對旦增卓瑪來說,這個“家庭”從陌生變得熟悉,“家庭”成員隊伍也在壯大。
薛保順今年77歲,是退役軍人,也是一名老黨員。“轄區共結對3個家庭、4名大學生,薛叔熱心,有愛心和責任心,是第一個帶頭參加的。”翟靖巷社區黨委書記楊曉梅介紹。“我覺得這是好事,生活多了一份色彩,心里也多了一份惦記。”薛保順說。
剛開始結親互助時,旦增卓瑪顯得靦腆、拘束,話也不多。為了讓她敞開心扉,薛保順經常和她通電話,并邀請她到家里吃飯。“我和卓瑪說,你就當這是在自己家一樣。這孩子很勤快,餐后會幫我們收拾碗筷,第二次再來就很熟了。”薛保順的老伴朱金蓮說。
“當我學習上有困難,感覺自己撐不下去的時候,薛爺爺會像長輩一樣開導我。”旦增卓瑪說,她的父親也是退役軍人,薛爺爺和父親一樣,盡管“板板正正”,行事作風嚴肅,但鐵漢柔情,會用自己的方式照顧家人。
今年夏天,在薛保順家中,旦增卓瑪見到了他的小兒子一家。薛保順的兒媳婦對旦增卓瑪非常關心照顧,并分享了許多未來職業規劃以及生活常識。“這讓我切實有了家的感覺,有了依靠。”旦增卓瑪說。今年中秋節,一家人茶足飯飽后聊天說笑,聊起藏族同胞能歌善舞,旦增卓瑪主動給大家露了一手,表演了鍋莊舞。
結親活動剛開始時,北方民族大學帶隊老師告訴旦增卓瑪和同學們:“要思考以大學生的身份能為結對家庭做什么?”在和薛保順一家相處中,朱金蓮提起社區老年人多、較安靜,希望能有更多煙火氣。旦增卓瑪想到自己加入的學院社團“星火民族情志愿服務社”,計劃通過社團力量幫助老人,和社團成員一起到社區開展各種活動。“不能只讓薛爺爺一家為我付出,我也想幫助他們。”旦增卓瑪說。
“薛爺爺加入結親活動,是想為異鄉的孩子提供一個溫暖的家,用實際行動發揮黨員帶頭作用服務群眾。如果我能入黨,將來也會接納異鄉的同學,幫助他們。”薛保順的思想影響了旦增卓瑪,讓她決定要積極入黨,傳承這份精神。
今年6月,北方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學生侯小丫加入薛保順的“大家庭”,旦增卓瑪以姐姐的身份幫助侯小丫。“卓瑪學姐開朗健談,在一起去薛爺爺家的路上她和我聊天,幫我消除了不少緊張情緒,我好像多了一個姐妹。”侯小丫說。
現在,兩位老人和兩個20歲的女孩相處得其樂融融,“爺爺奶奶”“卓瑪”“丫丫”,他們用親昵的稱呼增進了彼此的感情。
有人關心的感覺真好
“羅倩就像我的親姐姐一樣,讓我有了歸屬感。”來自云南的白族學生尹奮嬌說。尹奮嬌與朔方路街道217社區黨支部書記羅倩于今年6月結對,兩人還作為代表在結親互助啟動活動中上臺簽訂《結親互助愛心聯系卡》,從此結下姐妹緣。
尹奮嬌在北方民族大學讀大三,平時學業繁忙,羅倩也常常忙于基層工作。在無暇見面的情況下,她們擠出時間通電話、聚餐,共度“我們的節日”。
“嬌嬌,端午節到了,我給你送點我們家包的粽子。”
“嬌嬌,最近天冷了,注意添衣。”
“嬌嬌,學習要勞逸結合,平時也要適當運動。”
……
與羅倩的聊天記錄里,一句句關心和問候讓尹奮嬌倍感親切。“有人關心的感覺真好。”尹奮嬌說。
9月13日,西夏區委統戰部組織了“結親互助一家親 情滿中秋話團圓”活動,百余名結對居民與大學生歡聚一堂,尹奮嬌和其他參與結親的同學們也來到現場。活動結束后,羅倩對尹奮嬌說:“我們社區要舉辦長桌宴活動,你帶大家一起來!”
清燉土雞、青椒炒肉、土豆燒牛肉、西紅柿炒雞蛋……80道出自社區食堂和社區工作人員之手的“硬”菜擺滿了10張長桌。300余名居民中,尹奮嬌和同學們年輕的面龐為長桌宴活動增添了不少歡樂,現場熱鬧非凡,大家真切感受到社區大家庭溫馨和諧的氛圍。“臨走時,羅倩姐姐給我們每人都裝了滿滿一兜月餅,這是一次特別的中秋節。”尹奮嬌說。
217社區轄區共有5個家庭、5名大學生參與結親互助活動。10月25日,羅倩邀請3個居民家庭、3名大學生聚餐,餐桌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菜肴。“來,嘗嘗地道的寧夏特色菜。”羅倩招呼大家。尹奮嬌感受到了南北方不同生活習俗、習慣的碰撞,等寒假回來,她準備帶富有云南風俗特色的禮物送給羅倩。
“基層社區作為社會根基,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開展工作,我們將邀請結對的同學來社區組織七彩公益課堂等活動。”羅倩說。
曹光明和李君澤吃餃子。
結對雙方都需要真心付出
文昌路街道共享社區漢族居民曹光明68歲,家里有三胞胎孫女。在和北方民族大學滿族學生李君澤結親過程中,曹光明的孫女們叫李君澤“哥哥”,李君澤稱呼曹光明為“叔叔”。“我們各論各的,挺好。”曹光明笑呵呵地說。
2017年,曹光明第一次參加結親互助活動。“這是對社會有益的事,也能充實自己的生活。今年社區再邀請我,我和老伴都很支持這項活動。”曹光明說。去年秋天,曹光明與李君澤開始結對,延續自己的老做法,對結對學生關懷備至。
“曹叔一家很熱情,到他家吃飯的時候不停給我夾菜。曹叔還來學校看望我,大包小包送來水果、零食,我很感激。”李君澤說,曹光明的真誠讓他想要回饋,有一次上門拜訪他也提了水果,卻被曹光明婉拒。“學生娃娃不要花錢。”曹光明嗔怪道。
曹光明不常使用微信,兩人的交流以通電話為主。曹光明時常詢問李君澤缺不缺日用品、有什么需要。李君澤也會主動打電話問候,詢問“妹妹們”需不需要輔導作業、家里有沒有需要幫忙的地方。
值得一提的是,李君澤和曹光明的老伴都來自遼寧省,曹光明在黑龍江生活過,幾個人有著共同語言。“曹叔家里做的幾乎都是東北菜,出去吃飯我們也會找東北飯館,吃得很習慣。”大家聊一聊東北的近況,距離又拉近了。
“截至目前,轄區結親互助對象已拓展到23個家庭、30名大學生。”共享社區黨委書記劉麗娟介紹,該社區是西夏區首個開展結親互助的社區,2015年起開展這項工作。
“結親互助的靈感來自我的家庭,當時我兒子在福建上大學,有一次孩子生病,我就想,要是當地有個親戚該多好。”劉麗娟說,于是她想到,“我們所需要的,是否也是其他家長和孩子的需求呢?”結親互助活動由此開啟。近年來,共享社區不斷尋找條件較好、熱心向上、能發揮正能量的家庭與大學生結親互助,不僅給予學生正確向上的引導,同時號召學生回饋社會。
“學生們從陌生、拘謹到融入、和諧,最后與結親互助家庭親如一家,需要雙方的真心付出。”劉麗娟說。
【短評】
跨越民族與地域的“親情”
情誼自相處中油然而生,回想起與4組結親互助家庭、大學生面對面交流的情景,他們談起結對對象時流露的笑容令人感動。“雖然跨越民族與地域,但相處起來就像家人一樣。”這句話的含金量還在提升。
西夏區常態、長效開展結親互助活動不是一句口號。今年9月,居民王菊茹被授予“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”稱號,9年來她與9名蒙古族、維吾爾族、藏族等來寧大學生結對,10月,她再次與1名學生結對,續寫“中華民族一家親”的新章。
西夏區常住人口45.61萬人,其中,少數民族常住人口9.42萬人,占比20.65%。結親互助活動開展以來,一位居民帶動另一位居民、一個社區帶動另一個社區,各民族群眾積極參與,點點星火匯聚成炬,西夏區已然成為一個大家庭。
(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見習記者 楊月兒 文/圖)